久久人人玩人妻潮喷内射人人_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久久久免费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五月天_在线播放无码后入内射少妇

大學生新聞網,大學生新聞發布平臺
大學生新聞網
大學生新聞大學生活校園文學大學生村官
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經歷社會實踐報告社會實踐總結社會實踐心得
全國排名校友會版軟科排名分類排名本科排名一本排名二本排名專科排名
求職簡歷職場法則面試技巧職場故事求職招聘大學生就業
英語學習計算機學習電氣工程機械工程經濟管理建筑設計財務會計
申請書證明書檢討書自薦信演講稿心得體會調查報告讀后感求職信推薦信其它范文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壺——宜興

內容摘要:千年陶都,生生不息;百年紫砂,薪火相傳。本文聚焦傳統手工藝宜興紫砂壺,通過分析其的歷史發展、制作工藝、審美意蘊、社會價值、文旅產業發展現狀、發展問題,從而得出了一些關于傳統民間工藝如何永葆魅力的啟示。
 
1.宜興紫砂壺的起源、傳承與發展

1.1 宜興紫砂壺簡介

 
宜興素有中國“陶都”的美譽,“家家捶泥聲、戶戶制陶忙”仍是當今宜興陶業的真實寫照。宜興紫砂陶品種繁多,主要有壺、杯、瓶、盆、碟、瓜果玩物小品及各種人、獸、物雕塑工藝品。尤其是宜興紫砂壺,是中國兩大傳統文化名片“茶”和“陶瓷”的結合,也是首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之著名代表。
紫砂壺文化把中華傳統哲學、茶道、美學、文學、書畫、紋樣、泥塑、雕鐫、描金、釉彩、貼花等精神文化和物質文明融匯其中,具有獨特的中華民族風格,堪稱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

1.2 宜興紫砂壺的時代特點

 
宜興紫砂壺始于北宋而興于明代,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發展歷史,這與宜興的茶文化密不可分。在唐代,“陽羨”(宜興古稱) 是聞名遐邇的產茶基地。因而,宜興本地特有的紫砂泥便被用來制作茶具,紫砂壺應運而生。
到了宋代,國家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文化蓬勃發展,為宜興紫砂壺制作技藝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蘇軾詩中曾云,“松風竹爐,提壺相呼。”這首詩中的“壺”,即指紫砂壺。
明正德至萬歷年間,是紫砂壺發展早期。宜興紫砂壺造型濃厚,泥質顆粒較粗,主要用于烹煮而不作為茶壺使用。明嘉靖年間,在有著“供春之壺,勝于美玉”美稱的供春壺創始人供春的推廣下,宜興紫砂迅速發展至一個新的境界,很快這里便成為全國紫砂器具的生產中心。明代中后期隨著皇親貴胄以及文人士大夫熱衷于對紫砂壺的收藏,宜興紫砂壺進入繁盛時期,涌現出時大彬、李仲芳、徐有泉等紫砂名家。
清代更是人才濟濟,佳作噴涌。尤以清初陳鳴遠等為代表,其作品將核桃、荷花、青蛙等生活元素造型入壺,制作技藝出神入化,轟動一時。康熙年間始,宜興紫砂還成了宮廷貢品,宜興紫砂迎來了鼎盛之勢。與明朝古樸拙趣的藝術追求不同,受清宮廷纖巧華麗風格的影響,以及乾隆、嘉慶時期金石考據學興盛的浸染,宜興紫砂壺注重裝飾,善包銅描金,盛行仿古器。在清中葉至清末,是紫砂壺發展的晚期,越來越多文人參與紫砂壺的設計、制作,出現了在壺上鐫刻書畫的風尚,進一步增添了紫砂壺的文人氣息,極大推動了紫砂壺藝的發展。
民國時期,宜興民間自營的紫砂小作坊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涌現。
新中國成立后,宜興紫砂壺在繼承和發展原有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涌現了顧景舟、吳云根、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蔣蓉等七位老一輩的藝術大家,將宜興紫砂壺創作推向一個新的進程。
至當代,宜興紫砂壺呈現出多元融合發展態勢。

2.宜興紫砂壺的創制工藝

2.1 宜興紫砂壺的取材

 
宜興紫砂因材質而得名,因材質而獨特,因材質而神奇,因材質而讓人仰慕。清初文人汪文柏在其《陶器行贈陳鳴遠》中感嘆到:“吁嗟乎,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
紫砂是一種含鐵量較高的巖質性礦土(成礦年代在2.5 ~3億年),內含石英、高嶺石、莫來石和水云母,存放露天能自然風化。其原料特點是具有天然的顆粒組成(砂粒成分)以及優良的觸變性能(可塑性能);其燒結溫度一般在1100~1200℃,但也有極個別礦料成溫超過1300℃以上;燒成的器皿擁有特殊的內部晶相(團粒結構、雙向開放氣孔結構、表體分子鱗狀排列結構)以及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氣性;其礦土品種存在著多樣性。
歷史上紫砂原料大多產于宜興丁蜀鎮黃龍山及周邊地區,雖然不同時期,外界各地(如浙江、安徽、山西、遼寧等)也有一些類似礦土發現,但其性能、品質均不及宜興地區。由此,宜興紫砂壺的誕生真謂是“得天獨厚”。
宜興紫砂泥原料可分為紫泥、朱泥和綠泥三大類。
  1. 紫泥,古代稱為“天青泥”(即底槽青) ,是做紫砂壺最好的泥料。不同溫度(即玻化程度)下,它燒成的顏色各異。 
  2. 朱泥,也稱“大紅泥”或“小紅泥”,位于嫩泥和礦層底部之間,所以在礦石的篩選時,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因此產量不高。朱泥的土質成分含有較高的氧化鐵,因此燒成后壺身呈紅色。
  3. 綠泥,也稱“段泥”或“團泥”。泥質相對比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低,一般多用作壺胎外面的粉飾或涂層,使紫砂的顏色變得豐富多彩(綠泥燒成后呈黃色)。綠泥中的紫泥顆粒在不同的燒成溫度中會呈現紅色——紫色的各種紅色色階。上等的天然綠泥燒成后砂性質感豐富而明顯,綠泥制成的紫砂壺,經過短時間的茶水養護,就可以很快出現包漿,而原有的顏色會變得越來越深沉。

2.2 宜興紫砂壺的制作工序

 
通常,當地制壺陶人會先將洞穴中挖出的礦土進行初步分選,然后將選出的紫砂礦料運至自家門口進行晾曬(風化)、搗碎(碾磨)、篩選(除雜)、浸泡(和泥),將軟化的泥漿做成泥塊并密閉放入較大的陶缸中一段時間,這個過程行業內叫做“養土”。古代這種采掘加工紫砂礦泥方式,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宜興陶瓷公司規模擴大,成立原料總廠并負責全公司各企業泥料供應。當時原料總廠在丁蜀地區就有多處采礦點,被命名為1~5號礦井,其中最有名的是黃龍山礦區的4號井,因這里出礦的甲泥、紫砂泥品質最優。礦井從地面向下掘進,深處可達上百米,而長度則可達幾公里遠,這是一種艱辛而危險的高強度勞作。礦泥從礦井出來后被送往攤場,通過初步選礦分類,將各種礦泥按各企業需求送至工廠。當時陶瓷公司下屬企業一般有自己的練泥車間,礦泥到廠后還需進行必要的挑選、分品類工作,然后才能進入練泥工序。
如今有些步驟已被現代采礦機械、粉磨機械、練泥機械所替代。當然,仍有少量藝人依然堅守保留和利用這套古法制泥技術,因為他們堅信,優質的泥料是制作一件優秀紫砂作品的前提和保障。
傳統紫砂壺藝的表現形式主要以圓形器、方形器等幾何形形式為主,此外還有筋紋器、自然形器(也稱花器)等器型。
  1. 圓形器
先制作身筒,拍泥片、 圍身筒、打身筒、裝底片和口片,完成后晾置一段時間即可篦身筒、光身筒;身筒制作完成后,再分別制作出壺嘴、壺把、壺蓋,并根據壺形將壺嘴、壺把安裝到位,用柔軟濕潤的泥將壺嘴、壺把與壺身連接,使其過渡自然,用明針光潔壺的表面;最后,開壺口,推墻刮底,敲印章。至此,一把完整的圓形器便制作完成。
  1. 方形器
將裁好的泥片一片一片地鑲接在一起完成身筒制作,再分別制作出壺嘴、壺把、壺蓋并根據步驟進行安裝,直至完成。
  1. 筋紋器
在制作好的圓形器身筒的基礎上劃出筋紋線,依照劃好的筋紋線用竹尖刀依次從壺的底部向肩部按壓,注意用力要均勻,陰陽線要處理的清晰分明。
  1. 花器
一般仿自瓜果、樹木、竹子等的自然形態,制作方式也是在圓形器或方形器的基礎上再進行局部的塑造加工處理,使其盡量接近自然形態。
  1. 搪坯成型(也稱半手工成型)
制作上類似全手工成型的方式,不同的是搪坯成型在制作壺身的過程中將拍打完成后未封口的壺坯放入模具內,再用手和工具用力擠壓壺身內部,使其與模具內壁緊密貼合直至搪出規范的壺身,壺嘴和壺把等部位都是用磨具壓制或輔助成型。
  1. 灌漿成型
將調配好的泥漿倒入模具內,稍晾后將多余的泥漿倒出,泥坯干后便可取出。
  1. 拉坯成型
使用拉坯機手工拉制成型。
  1. 機車成型
采用機器滾壓成型的方式。
 

3.宜興紫砂壺的美學意蘊

 
3.1 宜興紫砂壺的美學標準
 
紫砂大師顧景舟在談到對紫砂壺的鑒賞時說:“紫砂陶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這四個要素。這四個要素能協調統一貫通,才是一件完美的好作品。”
抽象地講紫砂陶藝的美學,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這四個要素形成,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廊,也就是具象的片面;神,即神韻,一樣能令人意遠體驗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陶藝所內涵的和諧協調色澤本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從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 , 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
 
3.2 宜興紫砂壺的造型之美
 
造型的臻美是紫砂壺藝術美的重要因素。紫砂壺的造型,或精致小巧,或豪氣碩大,或珠圓玉潤,或修長挺拔,實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在這里,就以紫砂壺常見的五種形式,即圓器、方器、筋紋器、自然形器、新形器,來剖析領會紫砂壺的造型之美。
  1. 圓器
圓器造型講究“圓、穩、勻、正”,并要求“柔中寓剛”,珠圓玉潤之中要有變化,壺體本身以及附件的大小、曲直要勻稱,比例要恰當,整個造型要端正挺括。主要以球體、半球體、圓柱體為基本形態,運用各種曲線變化組合造型,每種形態的嘴、把、足、蓋、鈕與之相協調,便可產生無數種變化。
  1. 方器
方器造型講究“方中寓圓”,要求器皿線面挺括平直,輪廓線條分明,不論是幾方形的造型,壺的口蓋必須規矩劃一,任意轉動壺蓋,口蓋準縫吻合。紫砂壺方器中,常見的四方形器有方斗壺,升方壺,高方壺,扁方壺。
  1. 筋紋器
筋紋器形是將自然界中的花木形態圖案化、規則化,經組織變化,將一圓器分成若干等分,把生動、流暢的筋紋隨著形體的變化而處理得深淺自如,紋理清晰,所有的陰陽筋紋都能貫通吻合。
(4)自然形器
自然形器取材于動植物的自然形態,因為通常造型帶有浮雕、半浮雕的裝飾,俗稱“花貨”。
(5)新形器
新形器是對傳統紫砂壺藝的突破,突破傳統工藝美術的局限,放棄傳統壺藝之功能,以此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及對社會的關注,已向純藝術領域邁進。
 
3.3 宜興紫砂壺的裝飾之美
 
五百年來,紫砂壺藝的發展除了都以光貨為主流之外,紫砂壺的裝飾發展亦有多種,歸納起來有: 雕花、印花、貼花、鏤雕、浮雕、剔紅、描金、陶刻、紋胎、泥繪、粉彩、爐鈞釉、鑲銅錫等。
陶刻是紫砂壺應用最廣泛的裝飾方法。在清嘉靖、道光年間已趨于成熟,陳曼生的參與使當時的紫砂壺一改過去的繁瑣,設計出簡潔、明快、新穎、美觀的造型,線面結合較多,體現了設計功能與形式的統一,大面積的空白,留得干凈利索,讓詩書畫盡情發揮,從而將詩書畫印集為一體,達到完美統一。所以陳曼生與諸名匠的合作也就成了“壺隨字貴,字依壺傳”,此舉一直影響至今。
紫砂壺以其本色和特性著稱,但在紫砂壺半成品泥坯上用鋒利的鋼刀雕刻出真、草、隸、篆、楷等各體書法的詩詞歌賦,或花卉、或蟲鳥、或山水、或人物,集詩書畫印于一體,更增加了紫砂壺的藝術感染力。

4.宜興紫砂壺的社會價值

4.1 宜興紫砂壺的實用價值
 
飲茶功能及文化基因是紫砂壺的根本。紫砂壺的興起,與明代興起的“茗賞”密不可分。這是明清文人在品茶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審美范疇。最早由袁宏道在《瓶史·清賞》中提及:“茗賞者上也,談賞者次也,酒賞者下也。”茗賞的基本特點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透過爽神醒思的品茗,把一切文學藝術品,都當作清供雅玩來品玩,在遣興適趣、自清自雅中獲得審美愉悅、精神愉悅。為了與其相配合,在供春、時大彬、陳鳴遠等紫砂大家與當地文人群體的共同推動下,在發揮宜興紫砂自身可塑性強優勢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藝術門類的特征和優勢,與時俱進,很好地適應了國人飲茶方式的改變和精神需求的變化。
 
4.2 宜興紫砂壺的精神價值
 
美學家李澤厚認為: “藝術作為各種藝術作品的總和,它不應看作只是各個個體的創作的堆積,它更是一個真實性的人類心理———情感本體的歷史建造。如同物質的工具確證著人類曾經現實地生活過,而且也是后代物質生活的必要前提一樣; 藝術品也確證人類曾經精神地生活過,而且也是后代精神生活的基礎或條件。藝術遺產已經積淀在人類的心理形式中,情感形式中。藝術品作為符號生產,其價值和意義即在這里。這個符號系統是人類心理情感的建構和確認。”
6月27日團隊實地走訪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領會宜興紫砂精湛的制作技藝和精深的文化內涵。隔著玻璃欣賞文物,團隊成員似乎得以跨越時空窺見歷史的一角。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內展示了豐富多樣的紫砂器藏品,講解員為實踐隊員介紹了每個器型背后所代表的意義和價值。這讓實踐隊員深刻意識到紫砂陶藝不僅是一門技巧上乘之手工藝品,更是承載著中華民族智慧與情感表達之美。
 
時代洪流奔涌不息,在漫長的歲月中,人們以史為鑒知興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風濁清揚。泱泱中華,萬古江河,千年陶都,生生不息。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最直觀的記錄,每一件文物都折射出歷史的風霜滄桑,每一件文物都攢聚著時間的力量,承載著燦爛的文明。它們撿拾起歷史長河中的記憶碎片,拼湊出璀璨的陶都文化史。如果陶都文化是一本書,那就請再翻慢一些吧,畢竟還有那么厚的時間等著大家去探尋。
 
吳光榮在《茶藝、茶趣及粵人壺緣》一文中提出:“今天紫砂壺藝的發展實用性已不再是唯一目的,人們可以借助壺的元素來表達、發揮、延伸壺藝的新概念;也可以用人們最為熟悉的壺藝概念來解釋或表現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環境,并用這種方法或手段來進行時空的關注與思考。”
 
4.3 宜興紫砂壺的文化價值
 
大量歷史資料證明,宜興利用運河、太湖、長江等便捷內陸運輸經海上絲綢之路,將宜興陶瓷尤其是紫砂陶制品運送至歐洲、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地區,成為了中國與海外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源頭城市之一,是構筑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圖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17世紀,宜興紫砂壺由葡萄牙商人由“西洋生意”傳入歐洲,被贊為“紅色瓷器”“朱泥器”“帛加拉”。據史料記載,早在 1670 年(清康熙初),荷蘭德爾夫特就出現了宜興窯的仿制品,歐洲著名的“皇冠”茶壺作坊也有大量仿宜興陶制品。可以說,歐洲制造瓷器,是從模仿和學習宜興的“紅色瓷器”開始的。柄寸之壺、盈握之杯聲譽驟起,映襯了“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的真實寫照。
清代,宜興紫砂壺傳入日本,日本學者奧蘭田撰寫的《茗壺圖錄》中收集32件紫砂壺資料,并記載:“爭購競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獲而后已。”更甚者,日本“常滑燒”紫砂即以宜興紫砂藝人金士恒為鼻祖。此外,宜興紫砂壺還遠銷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
宜興紫砂壺以其小小的茶器承載了中國傳統人文思想的發展,還讓世界感受東方文明古國的文化自信,大大促進了國際文化交流,對中國陶瓷乃至世界陶瓷發展都作出了積極貢獻。

5.宜興紫砂壺的發展現狀

5.1 宜興紫砂行業發展變化
 
目前宜興紫砂行業仍以紫砂壺為生產主體,傳統紫砂壺藝形式為主流,受國家經濟轉型、消費升級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宜興紫砂行業的發展有所滯緩。
隨著互聯網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的興起,紫砂行業一部分的銷售渠道逐步向線上轉移,一方面為消費者購物帶來方便,受到消費者的喜愛,但也存在缺乏相應監管導致的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
受現當代藝術思潮影響,當代陶藝家嘗試突破傳統紫砂壺藝以實用性為主的固定模式、形式感和制作方式,以追求更加個性、自由、藝術性的表達。
 
5.2 宜興紫砂工藝傳承方式
 
當前,師徒傳承與家族傳承是宜興紫砂文化傳承模式的兩種主要模式,而學院派制壺人正在崛起,并且已對宜興本地原有的家庭師徒傳承與職稱評定體系造成了一定沖擊。除此之外,還有漠視職稱評定體制的本地中青年實力派、大多來自安徽等地從事代工生產的外地制壺人,以及重要的職業教育機構“宜興陶校”(現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宜興紫砂工藝傳承方式呈現多元化態勢,為宜興紫砂壺將來的發展開辟新局。
不過,當下宜興紫砂壺技藝傳承也面臨著不少問題,這主要表現為:(1)傳承人的傳承環境遭受一定程度擠壓。江蘇省本是我國東南沿海經濟較發達的省份,宜興作為一個縣級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的迅猛發展,工業化程度也不斷加快。而紫砂壺陶制作技藝主要是一種傳統民間文化工藝,其生存空間也在慢慢縮小。(2)具備豐富文化底蘊的紫砂壺陶制作技藝在現代社會不能快速的帶來經濟利益以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除了個別藝術大師外,絕大多數傳承人的生活窘迫。畢竟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需經過商業化利用或科研方能產生經濟效益,而無法直接給傳承人帶來經濟利益。
 
5.3 宜興紫砂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紫砂原礦資源保護不當
黃龍山地區是宜興丁蜀鎮紫砂泥資源的主要分布地,也一直源源不斷地為紫砂生產提供著充足的原料。紫砂壺良好的透氣性與吸熱性,離不開上等的紫砂泥。然而,由于對紫砂原礦無節制的開采,黃龍山紫砂礦資源面臨枯竭,2004年,為保護珍稀的紫砂泥資源,當地政府禁止采礦并封存了黃龍山礦區,直到2010年正式恢復開采,如何平衡有限的紫砂資源與無序開采資源兩者已經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宜興市的紫砂資源仍處于珍稀狀態,上等的紫砂泥礦價位高,一些不良商家在制壺過程中以次充好,制成的紫砂壺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危害。
(2)紫砂產業內部混亂
Ⅰ.紫砂產業內部職稱混亂
目前,紫砂壺的職稱從低到高為工藝美術員、助理工藝美術師、工藝美術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通常職稱越高,所制出的紫砂壺價位越高。一些人受利益驅動,通過請客送禮、托人找關系,甚至賄賂評委來達到變相購買職稱的目的,造成現在宜興市高工、大師滿天飛的亂象。
Ⅱ.紫砂壺價格制定混亂
一些大師級別的工藝家,出于種種原因,可能找代工來做紫砂壺,而一把普通代工壺,在市面上可能只能賣幾十元、百元,但配上大師的落款印章以及冠冕堂皇的證書后身價飆升至幾千元、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更有甚者,作為中間商賺差價,高價購入大師級別的壺后,通過各種手段炒高壺價。
Ⅲ.紫砂壺質量問題
市場上銷售的紫砂壺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嚴重影響了宜興紫砂壺的聲譽。
假冒偽劣產品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更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紫砂壺寄托的文化價值。
Ⅳ.傳承盈利化方向偏頗
宜興紫砂工藝廠改制后,紫砂壺藝的傳承方式又回到了傳統的師徒模式,近些年興起的紫砂培訓班有一部分純粹以經濟利益為目標而進行招生培訓,對紫砂壺藝的傳承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
(3)紫砂產品缺乏創新性,旅游功能薄弱
從整體看,宜興紫砂壺缺乏創新特色和創造動力。
一方面,受傳統評職稱標準的束縛,實用性為主流的功能影響,紫砂壺造型十分具有局限性,產品工藝、質量、價格參差不齊,同等同質化產品太多,易出現審美疲勞。再加上現如今年長者和年輕人的審美標準不同,年長者更追求藝術美感;年輕者由于購買力有限忠于獨特審美,更注重新穎獨特的享受,存在需求割裂現象,然而現在市場上的紫砂產品售賣沒有注重分層、分眾化,導致紫砂產品售賣的“斷層”現象。
另一方面,紫砂壺作為宜興市的名片,是地方代表特產,紫砂文化的內核發掘很薄弱,和文化、旅游功能融合不足,“紫砂+文化+旅游“的發展力量在目前看來不足,在振興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方面存在困難。

6.宜興紫砂壺的長久之道

6.1 非執古以繩今,非執今以律古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傳統工藝美術只有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揮特色優勢,才能更好地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不斷得以發展壯大。
6月29日團隊實地走訪蜀山古南街,隨機采訪游客、店主、居民,了解蜀山古南街作為宜興紫砂壺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改造情況。蜀山古南街是宜興三大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是宜興紫砂的發祥地,也是大師的搖籃。
 
通過采訪街邊店主,團隊成員得知,大多數游客是通過平臺媒體宣傳、朋友推薦的方式了解到蜀山古南街,有相當一部分游客對宜興紫砂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購買體驗,游玩體驗基本良好。目前,蜀山古南街人流量仍然較少,可能是處于開發階段,后期政府加大宣傳后可能會有所改善。
 
通過采訪街邊店主和居民,團隊成員得知,近些年來,丁蜀鎮堅持大空間拓展與微空間發掘兩手抓,在城市保護性開發和特色性建設上花足功夫、下足力氣、動足腦筋,堅持“以退為進、逶迤前行、活態再生”的總體理念,致力打造“陶式生活”品牌。蜀山古南街改造情況總體較滿意,但對施工過程中造成的歷史古跡的損壞十分痛惜,政府應該加強施工方案制定規劃,最大程度地保留歷史古跡,打造古今融合歷史街區。
 
一條走過悠悠歲月的老街,一段承嬗離合的歷史,無數紫砂大師的奮楫篤行,獨一無二的陶器從通向街巷的蠡河,走向世界。幾百年來,它見證了紫砂人的風華正茂,它承載著紫砂人的喜怒哀樂。
一花一世界,一壺一乾坤。藝術來源于生活,創新是最好的傳承。宜興紫砂壺的賡續發展要聯通歷史與未來,不斷挖掘文化內涵,創造出人民滿意的產品,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
 
6.2 精業篤行,臻于至善
 
太湖之濱,蜀山之畔,數百年來,宜興紫砂技藝薪火賡續,名家輩出。在群星璀璨的紫砂史中,壺藝泰斗——顧景舟先生揮毫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顧景舟藝術館,注視著顧老的生平介紹、生前照片、生平遺物,及其創作精品等展陳區域,實踐成員細細品味著這位一代宗師的一生沉浮,感受到其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創于新的匠人精神,古樸典雅的高風峻節。
與顧景舟藝術館相對,韓美林紫砂藝術館坐落于主樓南。它以“美林藝術·藝術美林”為陳列主題,通過“大師足跡”、“藝術人生”、“天地神韻”、“著手成春”、“壺中冰心”等版塊,開啟了一場宜興紫砂與美林藝術相伴同行的旅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韓老就與宜興紫砂結緣,參與紫砂創作。他以現代文化的精神與傳統的紫砂工藝相交融,創制了造型別具一格的作品,把拉坯、刻畫、掛釉等工藝當作集繪畫與雕刻為一體的創作過程,開闊了紫砂創作的新思路,升華了紫砂創制的藝術品位。
在惠平工作室,實踐隊員采訪了當代紫砂藝人——惠工。當實踐成員驚訝于惠工免費帶徒學藝時,他只是擺了擺手,說道:“每做一個行業啊,他必須得有貢獻啊,就是他一定要他喜歡做這個。有時候一個徒弟帶了三五年都帶不出來,有時候一年就帶出來。他想學這個東西,他喜歡這個東西,一年絕對夠了。”
 
一把壺看似簡單,實際上,學問大了去了,處處有講究。比如壺把、壺口和壺嘴,要在一個水平上,否則水不能滿壺,或壺口先出水。還如壺嘴,要求“七寸注水不泛花”,注水如圓柱,不散不澀。網眼總面積要大于嘴口面積,保證水壓。壺嘴傾斜45度,正負誤差不能超出10度,否則出水或“噴”或“漫”。……
 
徐風所著《布衣壺宗 顧景舟傳》書里,提到顧先生做一把提壁壺,他將此壺長時間放在案頭最顯眼的地方,反復修改,使之每一個細部都做到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而且都能呈現古玉的質地,達到了紫砂光貨的最高境界。在徐風所著這本書的扉頁上,印著顧先生的一段話,最后一句是:“我把一生都獻給了紫砂”。
紫砂壺承載了紫砂藝人太多的期許,紫砂藝人也將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對自己的期待融入了壺中。有人做壺為營生,凌雜米鹽面米斗升都從中來;有人做壺為傳承,先賢懿德良工巧技都從中來;而有人做壺為熱愛,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溢于言表,精益求精,只為做出一把可以用來喝茶的好壺。“一把草值錢在智,兩塊泥千金靠巧”,既要精工,更靠匠心;既是責任,更是情懷。
 
6.3 國家的大力支持保護
 
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通過制定政策來扶持工藝美術行業的恢復和發展。1973年國務院以國發(1973)46號文批轉輕工業部、外貿部《關于發展工藝美術生產問題的報告》。文件指出:“發展工藝美術生產,不僅為豐富國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所必需,而且是擴大外貿出口,換取外匯,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大力增加出口生產。”國務院要求:“各地加強對工藝美術工作的領導。要建立和健全必要的管理機構,要認真總結發展工藝美術生產的經驗,進一步落實黨對老藝人、創作設計人員的政策,繼續做好工藝美術企業和人員的歸隊工作,并注意培養新生力量。全國工藝美術展覽要繼續辦下去。工藝美術院校和科研機構要適當恢復。計委、輕工、外貿、商業等有關部門要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工藝美術生產和出口的大幅增長。”
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國家在政策、資金、對外貿易、外匯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外向型的工藝美術擴大生產。
1979年開始,國家工藝美術行政主管部門和相關社會團體開始表彰優秀手工藝人,授予他們“中國工藝美術家”的榮譽稱號(后改名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對優秀手藝人的表彰和職稱評比,提高了手藝人的社會地位和榮譽感,激勵了手藝人的創作、創新熱情,有助于工藝美術產品品質的整體提升。此后紫砂藝人顧景舟、蔣蓉、汪寅仙、呂堯臣、徐秀棠、徐漢棠等人先后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工業體系逐步建立,面對大機器生產體系的建立,許多傳統工藝美術生產和發展的空間受到了嚴重的擠壓,甚至面臨消失和失傳的危險,國家相應出臺了相關政策保護優秀的傳統手工藝繼續的傳承和發展。1997年國務院頒布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對那些具有百年以上傳承和發展的手工藝進行保護,各省、區、市也針對《條例》陸續出臺了更為具體的保護措施,部分省份還明確為傳統工藝美術劃撥年度專項保護資金。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在中央政府門戶網上發出通知,批準文化部確定并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上述可見,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對紫砂壺藝的恢復及可持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為后期紫砂壺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任惠芬.述何為江蘇宜興紫砂陶[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0,54(12):7-9.DOI:10.13212/j.cnki.csa.2020.12.00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EB/OL]. (2006-05-20)[2023-01-11]. //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34718.htm.
[3] 馬中文,陳思聰,林嘉恒.基于宜興紫砂壺的沉浸式數字文創互動系統設計[J].包裝工程,2023,44(14):471-482.DOI:10.19554/j.cnki.1001-3563.2023.14.053
[4] 李倩,陳建寧: 《宜興紫砂茶壺·年輪》[J],《學術評論》,2014年第4 期,第 96 頁。
[5] 歐陽愛輝,胡佳.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以江蘇宜興紫砂壺陶制作技藝為中心[J].新疆社科論壇,2017(06):79-84.
[6] 史文逸.傳統手工業如何振興地方旅游產業的發展——以宜興紫砂壺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20(06):144-145.
[7] 孫琳.傳統人文思想的縮影——宜興紫砂壺審美意蘊探微[J].美術觀察,2021(10):73.
[8] 《宜 興 的 紫 砂 陶》[EB/OL],//sanwen8.cn/p/1a9RYag.html。
[9] 周子欽.論宜興紫砂工藝之技巧[J].陶瓷,2020(09):69-78.DOI:10.19397/j.cnki.ceramics.2020.09.017.
[10] 吳彥頤.宜興紫砂壺藝術美探究[J].藝術百家,2012,28(S1):49-54.
[11] 穆中亞.當代宜興紫砂壺藝觀念與制作技術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23.DOI:10.27626/d.cnki.gzmsc.2022.000244.
[12王翔.也談宜興紫砂壺的價值[J].江蘇陶瓷,2018,51(03):17-18+20.DOI:10.16860/j.cnki.32-1251/tq.2018.03.008.
[13]任惠芬.宜興紫砂壺的美學及欣賞[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0,54(07):122-123.DOI:10.13212/j.cnki.csa.2020.07.084.
[14] 劉學忠.《析“茗賞”的美學意蘊》,《文藝理論與批評》,2000年第 3期,第 131頁。
[15] 周志.宜興紫砂壺三重語境研究[J].民藝,2018(05):57-62.
[16] 李澤厚.《美的歷程》[M].1994年版.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第 537 頁.
[17] 劉亦非.《壺非壺—宜興紫砂藝術》[M].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 第 9 頁.
[18] 瞿華娣,周子欽,周小東.何為陶都[J].江蘇陶瓷,2021,54(03):85-88.DOI:10.16860/j.cnki.32-1251/tq.2021.03.055.
[19] 周志.宜興紫砂壺三重語境研究[J].民藝,2018(05):57-62.
[20] 魏康琪: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權利保護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年,第 16 頁。
[21] 歐陸.傾聽紫砂[J].雕塑,2020(05):16-21.
[22] 季龍著,《當代中國的工藝美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 572-573 頁。
[23] 季龍著,《當代中國的工藝美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 578 頁。
[24] 人民網.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EB/OL].北京:新華社,1997-05-30[2022.4.25].//www.people.com.cn/zgrdxw/faguiku/gy/F34-1020.html
[25] 中國政府網.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國發[2006]18 號)[EB/OL].北京:中國非物資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資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2006-05-20[2022.04.25].//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1546
 
    作者:吳一鳴 來源:大學生新聞網
    發布時間:2023-09-13 瀏覽:
  • 梅里賦新景·古鎮譜新篇——嘉職院現代農業學院美麗浙江尋憶團開
  • 東南大學天津隊社會實踐報告
  • 關于天津周鄧紀念館,中共北方局舊址和平津戰役紀念館的社會實踐調研報告
    導語
    為學習二十大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增長革命斗爭知
  • 09-12 關注:190
  • 學習紅色文化 傳承紅色精神
  • 7月10日上午我們從學校出發,下午抵達延安休整后,我們直接前往延安革命紀念館限于延安的紀念館下午四點閉館
  • 09-11 關注:12
  • 江蘇學子三下鄉:文化運河促發展 底蘊老街看繁榮
  • 南師泰院學子三下鄉:深入基層鄉村振興示范點
  • 南師泰院學子三下鄉:一城一味,一味一記憶